科研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管理>>教师论坛 教师论坛

张富菊:追寻丢失的贝壳 ----三校“同课同构”活动反思

发布时间:2019-05-08 浏览次数:0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头脑中积累了很多中考试题,积淀了很多应付中考的经验和应试策略,可以就一个知识点侃侃而谈中考如何考,但是我有很长时间只是翻阅中考说明却不再研究教学大纲,每天抱着习题埋头苦做却很少研读课本。我校于4月10号举办了“同课同构,魅力课堂展示”活动,这次活动魏国强教授对三位做课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点评,从魏教授点评的一些环节我发现我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也丢失了很多。我到底丢失了那些呢?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建立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之上。在教学分析上我会用很多时间去进行,但对于学情分析我所用精力不够,分析不到位,尤其是对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注意的很少。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指学生正式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有的一定的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会对学习本节课有什么影响,在备课中要分析如何消除这种影响,这也是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本节课学生的前概念有:物体只有浸没在液体中才受浮力,部分浸入不受浮力;浮力大小和浸入液体深度有关;浮力大小和物体所受重力有关。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演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相应的得到浮力大小变化,让学生感受物体只要浸入液体就受到浮力。同时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纠正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学生对浮力和深度有关的结论来自于液体压强的特点,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这里压力和涉及压强,但经过公式的推导可以发现浮力和深度无关,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之后还需要再对浮力产生原因进行论证,大家一起得到两个结论:一是浮力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并不矛盾;二是浮力的决定因素是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另外,教学目标要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者科学态度责任,《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和总结实验结论,以及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通过边学边实验的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    学生实验活动实施的开放程度   

本节课有一个实验让学生把易拉罐摁入烧杯的水中,感受手的力度变化,观察实验现象。我对于这个实验想当然的认为不用过多的去花时间去让学生感受,但是经过魏教授的解读才了解到这个实验的必要性。魏教授指出,这个实验有两个用意,一是让学生观察溢出的水不好收集使溢水杯的模型得以建立,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思想;二是通过手的力度变化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为阿基米德原理做铺垫,这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我在上课的时候往往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手去做实验,总想着抓紧时间讲课,向学生注入理论知识。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一定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乐趣,养成科学精神。

三、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实验分析和归纳   

在“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实验中,教材要求把被测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二次称量法得到浮力的大小。我在课堂设计中要求学生改变浸入液体的体积,得到不同数据,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物体部分浸入时学生手不稳会晃动造成浸入体积的变化,也就是排开液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在变化,此时读取的实验数据没有对应性,也就没有研究价值。多组测量数据是根据改变自重得到的,在我们实验仪器中是可以做到改变自重同时不改变物体体积的,但是由于对实验分析不到位,造成了实验设计的不科学。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应该自己得到: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数据可能会有误差,也可能有错误,但是一定要求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老师不应该直接给出结论。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态度和责任。仔细研读课本会发现每一节课都可以落实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本节课在科学探究和交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能力,在数据处理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在以后的备课授课过程中我要尽力体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仔细研读课本,加强对物理教学大纲的学习。三校同课同构活动结束了,专家的理念引领不会结束,我要把学习到的全部充实到教学生活中。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https://syzx.hebtu.edu.cn) © 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likeibm@126.com电话:0311-87260009 地址:石家庄市红旗大街民文巷1号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