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管理>>教师论坛 教师论坛

李丰旭:若非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发布时间:2017-11-24 浏览次数:0

                              ——评优课的一点感受

                     初中语文组  李丰旭

严寒悄然而至,桥西区青年教师评优课也已落下帷幕。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历练的机会。此次参赛,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同舟共济扬帆起” 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只有经历痛苦的一次次磨练,才能有自己的成长。同时也是幸福的,因为一直有你们相伴,这是我最大的财富,更是我最大的幸福。感谢同组老师始终如一的陪伴。各位老师群策群力,共同奋战,一同磨课,共同探讨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评价语言。导入的设计,结语的形式都多次锤炼。每一次试讲实践演练,大家都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共同研讨细化,明确到每一句话的分析评价。让我感觉到初中语文组“家”的幸福温馨。这里千言万语难以传达心中的感谢和幸福。感谢大家的陪伴,评优课的路上因为有你们而灿烂生辉。

“宝剑锋从磨砺出”剑锋如此,好的教学设计亦如此。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一次次的磨砺。参加这次评优课,共经历了六次试讲,十余次组内教师磨课,终成最后的教学设计。

这次评优课我需要准备的课题是《梦回繁华》,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首次入选课文,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教学思路,这也无形中激励自己对文本深入阅读思考。拿到课题后,我仔细研读文本,认真分析单元提示,明确教参具体要求,快速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教学设计,完成第一次试课。有板有眼,知识介绍清晰。但怎么看怎么不像是在上课,像在给学生讲知识点,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是支离破碎的,基本活动就是听老师说。没能让人融入作品去理解画作和文章所表现的北宋社会生活的繁华之状。我需要思考: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我要如何展现它的艺术美感呢?同时如何去挖掘它的思想内涵呢?

于是我再次深读文本,同时查阅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翻阅宋史关于北宋社会经济、生活的史实资料。画作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基于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感受《清明上河图》画作展现的北宋社会生活的繁华之景,从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按照“读繁华之文、品繁华之作、悟繁华之梦”的思路,重点在于品析作者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所呈现的画作展现的北宋“繁华”的社会图景,形成新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二次试课。这一次,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感受到张择端非凡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但问题来了,这一课就简单是了解《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内容吗?这是不是别离了这篇文章作为说明文的文本性质呢?组内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梦回繁华》作为一篇事物说明文,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五单元《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篇典范的说明文后,我们能不能脱离文体知识这样来讲?2、《梦回繁华》一文,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条理层次清晰,说明方法合适恰切,语言准确典雅。单元导言和教参都明确提到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说明文鲜明的文体知识不能规避。

最终我们达成共识,这么典范的一篇说明文,入选八年级第五单元说明文单元,我们就要按说明文来讲,要有说明文文体知识的体现。这样我再次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思路设计:

读“繁华”之文。

摘录关键词句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这幅画的呢?

品“繁华”之作

1、齐读三四两段,找关键语句,概括画作描绘了哪些内容?

2、细读文段,“繁华” 具体呈现在哪里?

3、再读第三、四段,合作探究:语言文字解说“繁华”之景的魅力

悟“繁华”之梦

请同学们用“这是_____的梦”开头抒写内心感受,完成下面的小诗。

按照上面的思路完成第三次试课。教学设计雏形初现,感觉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之时,同组老师在听课、反复研读文本中又发现,我们在教学整体设计中存在明显的一个漏洞:作者介绍画作时使用的说明方法合适恰切,非常合理。这也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却没有涉及。

“山重水复疑无路”大的教学框架已经搭建,如何巧妙地穿插说明方法的教学从而不失一篇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凝固了大家的思维,大家一时陷入了困境。连续多日的奋战,身心俱疲,思维也似乎凝滞了。突然张娜老师发问:“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呀?作者在第四段大量的生动典雅的语言来描绘《清明上河图》,展现画卷的繁华,都是描写,也就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我们可以在具体描绘画卷内容的繁华这一活动时,介入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这一知识,然后辐射全篇找说明方法,说明方法的使用也体现了作者语言的准确性这一特点呀。”这样我们既落实了说明方法,同时又明确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进而引出本文说明语言不但准确,而且富于变化,生动典雅,从而自然引出下一环节品析语言。可谓一举多得。于是快速形成如下教学设计:

品“繁华”之作

(一)活动一

1、合作朗读三四两段,找出概括画作描绘内容的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明确从三段到四段采用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第四段采用了从开卷、到中段再到后段的空间顺序。

(二)活动二

细读第四段,说说哪些词句具体描绘了画卷内容的繁华?

设计意图:深入了解画作内容。由画作内容的细致描写,自然引出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从而明确知识点:说明文使用说明方法的准确,就其根本而言,在于使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说明某一说明对象。然后辐射全篇,落实说明方法。

(三)活动三

赏读第四段,合作探究

语言文字解说“繁华”之景的魅力

要求:自选角度,小组合做。

展示环节:一个人读文中语句,一个人代表发言。

角度:生动典雅的语言,参差错落的句式,密集铺排的词语

小结:生动典雅的语言,参差错落的句式,密集铺排的词语,再现《清明上河图》繁华之景。

设计意图:品味作者精彩的语言,加深对繁华的理解。

全文无论是选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还是说明语言都紧扣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征“繁华”。 落实阅读说明文的语言。

这样既明晰了本文的文体知识,清晰的思路顺序,合适恰切的说明方法,准确典雅的语言特点都有所呈现,而这一切是都为了凸显《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北宋社会生活的繁华之景,从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梦回繁华”的深意。不同的人见到这幅描绘京城汴梁繁华景象的恢弘巨作,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也不尽相同。


李丰旭照片.png

 “问渠那得清如许” 现在回想整个评优课的课堂呈现过程,虽然设想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每一环节都围绕本文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呈现北宋社会生活“繁华”的特征,这样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凸显“繁华”之貌。但在实际的课堂呈现时对“繁华”内容的分析不够透彻,致使最终学生“悟繁华之梦”环节时没有生成自己的深刻感悟认识。自己在驾驭课堂方面还存在明显的欠缺。同时一堂好课,绝不是一时之作。自己在教学问题的设计、学生评价语言单一简单、教学应变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自己努力去做好。日常教学中,要把平时的每一堂课都当成是评优课来上,用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更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多听课,在教材的文本的深入研究上多下功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评优课虽已告一段落,但我相信它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https://syzx.hebtu.edu.cn) © 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likeibm@126.com电话:0311-87260009 地址:石家庄市红旗大街民文巷1号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