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学习园地

【塞罕坝精神】河北日报评论员系列评述文章

发布时间:2017-11-14 浏览次数:0

【河北日报评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弘扬塞罕坝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最近几天,塞罕坝这颗“华北的绿宝石”比往日更加璀璨。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集中报道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引起亿万人的关注,产生强烈反响。当美丽中国宏伟画卷上这一抹深绿闪亮地展现在世界面前时,人们为之震撼、为之赞叹。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从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到苍翠连绵、绿水潺潺的生态宝地——塞罕坝人不仅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一段绿色传奇,而且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新路,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不仅铸就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也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天蓝、地绿、水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塞罕坝,一草一木都是当地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山一水都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能够提供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变迁,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塞罕坝人的艰难,不仅在于风沙和苦寒,更因为“你做的事情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55年筚路蓝缕,三代人艰苦创业,塞罕坝机械林场绿色发展的实践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同时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没有忠于使命的责任担当,没有科学求实的优良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没有矢志不渝的接续传承,很难取得实效、获得成功。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一个地方只有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百折不挠、久久为功,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涓流而成碧海,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铸就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对于河北而言,生态环境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久之计,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塞罕坝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更显珍贵,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尤需牢记:只有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才能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

“林的海洋、河的源头,花的世界、鸟的天堂。”塞罕坝上,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发展的底色;塞罕坝外,绿色是无数人念兹在兹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河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更大贡献,在美丽中国长卷上写下绿意盎然的河北篇章。

 

【河北日报评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弘扬塞罕坝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把爱交给青山,今生无怨无悔;把爱交给绿水,生生死死不变。”

树,是塞罕坝最常见的东西,却也是塞罕坝人最珍贵的东西。在塞罕坝人眼里,每棵树苗都是一个孩子,每天的栽与种都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生与养。种好树,塞罕坝人有一种朴素的生态意识;用好树,塞罕坝人有一种坚定的生态自觉。55年时光荏苒,三代人砥砺奋进,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也在塞罕坝人的内心越扎越深。

“只要影响到树,眼前有大钱也不挣!”“经济账和生态账孰轻孰重,头脑必须清醒。”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有没有生态优先的意识,有没有绿色发展的理念,是能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重要先决条件。塞罕坝人之所以能在高寒沙地上书写绿色传奇,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就是因为他们内心真正想要绿色、血液中融进了绿色,始终坚信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更好发展、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美好未来。

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是中央赋予河北的重大政治责任,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的热切期盼相比,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生态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方式问题。实践早已反复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今的塞罕坝,森林旅游引来八方游客、绿化苗木销往全国各地、森林碳汇有望上市“变现”……常青树变成了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坚持不懈治理环境污染,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全力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行动”“净土行动”,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就要坚定不移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呼吸,共奋斗。”人人都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该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美丽中国的基石,不仅在于天蓝地绿水秀山青,也在于千千万万颗像塞罕坝人一样的美丽心灵。弘扬塞罕坝精神,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像塞罕坝人那样迎冰雪战风沙、造林不断护绿不止,而是倡导大家都能像塞罕坝人那样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习惯、变成自觉。

风物长宜放眼量。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牢牢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上砥砺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燕赵大地就一定能尽快呈现天蓝、地绿、水秀的美好景象。

 

【河北日报评论】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让茫茫荒原变为生态宝地,几代塞罕坝人扎根荒漠、无怨无悔,苦干实干、艰苦创业,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干事创业。

从“渴饮河沟水,饥食黑莜面”的“老坝上”,到不忘初心、默默奉献的“林三代”;从起早贪黑顶风冒雨修枝防虫,到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攻克难关,在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接续奋斗史。几代林场干部职工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高尚品格,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不畏恶劣环境,不惧艰苦条件,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经受了一次次考验,在造林条件最艰苦的地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成就了辉煌事业,实现了人生价值,谱写了战天斗地的英雄史诗。

艰苦奋斗是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是奋斗,体现为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体现为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塞罕坝林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勇毅前行。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面对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面对全省人民的热切期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永葆奋斗精神,不断艰苦创业,才能进一步鼓舞人心、提振士气,为各项事业持续向前推进提供重要保障。

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塞罕坝人的斗志,反而激发出他们“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的满腔豪情。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就要像塞罕坝人那样,敢于直面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沙”“冰雪”“高寒”,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直面各种风险考验,困难面前不低头,矛盾面前不退缩,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打攻坚战,以顽强的意志品质迎接挑战,以主动果决的精神破解难题。就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从社会关注、群众关心、当前急需解决的事项入手,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向前推进,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推动改革发展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就要拿出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的韧劲,保持一抓到底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急一时之功、不计一己之利,坚定不移、持续发力,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把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要摒弃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心态和作风,扑下身子、耐住性子,沉下心来抓落实,深入扎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解决好每一个问题,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胜而成大胜,落实好总书记对河北“四个加快”“六个扎实”“三个扎扎实实”等重要指示要求。

55年间,塞罕坝人种下的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是绿意盎然的“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像塞罕坝人那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挥洒干事创业的汗水,我们定能打好一个又一个攻坚战,不断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河北日报评论员)

 

【河北日报评论】将塞罕坝精神永植心中

55年,躬耕不息的生态文明建设接力,穿越时空,一次次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112万亩,几代人前赴后继的艰苦奋斗精神,薪火相传,在无数人心中引发持久的共鸣。

这是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画卷。塞罕坝人的初始使命,就是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风沙危害构筑生态屏障。今天,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已经成为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体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如今的塞罕坝,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这是一曲艰苦奋斗的英雄壮歌。这里曾有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平均海拔1500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年均气温零下1.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6级以上大风天数76天。在这里,创业者们啃窝头、喝雪水、住马架、睡窝棚、钻地窨子,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使塞罕坝成为我国高寒沙地造林科技进步的典范,成就了今天的墨绿林海,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绿色奇迹。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人的生命,可以蕴含怎样的能量?人的信念,能够焕发怎样的光彩?几代塞罕坝人用艰苦奋斗、追梦不止的历程,给出了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答案。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塞罕坝机械林场55年艰苦造林、科学造林的实践,是党带领人民战天斗地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全面展示,是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生动解读。棵棵青松,见证了创业者艰难跋涉的足迹,更铭记着几代塞罕坝人坚定信念、胸怀大局、服务大局的崇高境界,铭记着他们甘于奉献、勇于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精神,铭记着他们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襟。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永远是前进的保障,生态文明始终是发展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需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尤其需要以艰苦奋斗精神汇聚力量;秉持艰苦奋斗精神,全力投入到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事业之中,我们就能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塞罕坝人,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更是几代人共同的名字。“尚海林”葱郁依旧,80后无悔前来……半个多世纪过去,抱守初心的理想常在,愚公移山的气魄依然。艰苦奋斗,是塞罕坝人无私奉献、勇创奇迹的铮铮誓言;松涛阵阵,是塞罕坝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激越交响。

因为一种精神,人们记住了塞罕坝这个榜样;因为一个榜样,社会多了一份坚定的守望。有担当国家使命的责任感,才甘于在艰苦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有对时代发展的清醒认识,才有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的主动与自觉;有为远大目标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让塞罕坝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坝人用那份情怀与高尚升华了自己,同时也感动着我们的时代,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更加明晰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奋斗与坚守,从而在前进中选择奉献和拼搏,创造奇迹与辉煌。

使命的召唤从未停止,以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为重要内容的塞罕坝精神永远是时代强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加快”“六个扎实”总体要求和“三个扎扎实实”工作要求,我们都要像塞罕坝人那样团结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在发展新路上苦干实干;像塞罕坝人那样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事争一流、激情工作,跑好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创造属于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传唱好塞罕坝精神的颂歌,将塞罕坝精神永植心中,化作永不停滞的血脉、永远传承的基因,必将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河北日报评论员)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https://syzx.hebtu.edu.cn) ©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likeibm@126.com电话:0311-68098509/68098508 地址:石家庄市红旗大街民文巷1号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