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管理>>教师论坛 教师论坛

贾东江: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浏览次数:0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我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生动的、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语文学习.树立学习的明确目标和远大理想,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意向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内驱力。所谓学习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学习内驱力的培养对素质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

一、对奥氏内驱力的认识

内驱力是西方心理学著作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本文主要引用把奥苏贝尔所定义的内驱力,其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随着个体年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这三者的组成比重是不同的。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一般说来,它多半是由好奇和求知欲望的倾向派生出来。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因而,学生对于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主要是后天形成的。适当的教育环境,成功的学习经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而且认知内驱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塑造的。但认知内驱力的潜在的中心地位在现实生活中时常要受到一些诸如自我提高、减缓焦虑、追求赞许等外在动机的限制而得不到实现。所以这种內驱力多表现在初中非毕业班阶段。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学习者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属于外部的、间接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它的作用往往比认知的内驱力还要长久。成功能赢得地位与自尊,自然激励学生更努力学习;而失败对地位与自尊是种威胁,可能导致自尊丧失,但要保持原有地位与自尊,也迫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这种內驱力多表现在初中高年级和高中学生身上,尤其是多表现在“优等生”身上。

3)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内驱力。它既不直接指向于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指向于自我地位的提高,它之所以指向于学业成就仅仅是因为成就被看做是从长者那里赢得赞许和认可的手段,也属于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的动力基础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学生与长者或权威们在情感上具有依附性, 他们是学生追随和仿效的标杆人物。第二,学生从长者或权威们所博得的赞许和认可中可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第三,享受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得与保持长者的赞许。这种学习动机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多表现在在幼儿和小学生身上。

奥苏贝尔的学习内驱力理论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学生学业成绩与学习动机成明显的正相关,而学习动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种内驱力之和,不能 仅仅看重某一种内驱力而忽视其他内驱力培养。

二、中学生学习语文内驱力发挥的现状分析

1 自我提高内驱力强化

语文是中学的主要课程之一.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语文学习。但从总体上看,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却在下降,学生对其在情感上抱着一种明显的冷漠态度,而且这种状况随年级升高愈加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外界的好奇心会逐渐降低,学习中感性成分会明显降低,理性选择提升这是正常的表现。根据笔者访谈和问卷调查,学生重视语文的学习,主要归因于语文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而并非是对语文的好奇和求知。过分的功利性,会扭曲语文学习的目的,最终可能会导致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看出中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有压倒性的主导地位。

2、认知内驱力弱化

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还是以教师为主, 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忽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没有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剥夺了,这使得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增强,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学生更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希望教师给一个固定的结果。很多老师以自己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本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应当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能够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应有的学习任务。教学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还不够强。本来充满乐趣的智力活动被大量的、简单的记录和记忆所取代,这种教学无法激起使学生兴趣,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缺失

随着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的增强,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不再是儿童时期“言听计从的光辉”的形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有更高的预期。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降,语文课缺乏吸引力,原因之一在于学生认为语文课照本宣科,语文教学脱离实际生活。这归结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比较被动,而且对教材再度加工的意识较弱,从教材中提取有效教学内容的能力较差,教师个人的语文修养水准有限,还不能够用自己高品位的教学修养和欣赏水准去影响、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疑惑,无法找到追随和效仿的标榜人物,导致附属内驱力的缺失。

三、 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1、重新提升附属内驱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对教师的心理依附逐渐减弱,因此要提高教师在中学生的作用和地位,激发附属内驱力。

1)重新塑造教师“权威”形象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我素养,塑造新的“权威长者”的形象,如此能更好的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通过调查和访谈,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目前语文教师在教学素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语文老师,语言是课堂传递信息和感情的重要工具,课堂讲解不仅要做到清楚地表达语意,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更要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成就了语文氛围。 同时还要加强语文素养,不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会使语文的课堂更有吸引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示语文的魅力,让学生热爱语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优秀的语言运用能力,获得广博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正反强化确立派生地位

教师通过建立自己的权威形象与学生情感上建立依附关系,然后对学习结果进行强化,从而刺激附属内驱力。通过反馈结果学生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在语文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自己的目标实现了多少,得到师生认可,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就会大大增强。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正向强化还是反向强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是有好处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发挥好、利用好强化的作用,针对学生不同个性气质、知识基础、性别心理等有效调整反馈手段,因此在运用反馈手段时,一是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维护学生自尊心;二是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增大获奖面,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以增强附属内驱力,激发学习动机。

2、积极唤醒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对于年轻的尚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的低年级学生们来说是很难占有主要地位的,,但认知内驱力作为一种学习动机培养目标还是应当追求的。

1)学习目的与意义的确立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就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视为“教育过程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动机,把它与当前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使他们认识到通过当前的学习活动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为当前的学习增强实际动力。学习的认知内驱力能够将短期和长期目标结合一起来,对于个人短期和长期的发展将是受益无穷的。学习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它是实现理想并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个人意义。明确所学知识的价值,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其认知内驱力。明确学习目标和意义之后,就能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将社会、个人之需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

2)教学方式的再设计

认知内驱力起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好奇,其奖赏价值存在于学习任务的本身,培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和调动。“新课改”下教材更多地考虑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而在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方面可能考虑不周,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阅读大量教材和教参以外的材料,结合大环境和社会生活实际这两个方面,剖析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语文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语文的理解,启迪他们平时关心生活,关心社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以满足其求知欲和成功感。

3)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深入地思考,满足了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做到这一点要从教师观到以学生为本观念的转化,教学设计、学案设计等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条件和空间。教师摒弃僵化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读、议、思、练,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提供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的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3、正确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

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可以促使个体努力学习以求得相应的成就和地位,同时又促使他们面向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而努力进取。一般说来,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在学生的学业内驱力构成中占有的比例往往最重,因此要正确加以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1)立足长远,强化语文的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会可能会导致功利主义的倾向。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成了升学应考的工具,学生为了升学而学习语文,教师所教的内容也围绕考试展开,这不能不直接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语文的功利性和短期性。也就是说主要为外在动机所推动的学生,往往在通过了中学语文考试,就很少再考虑语文课程与后继课程以及将来工作生活的关系,从而便可能忽视语文的真正价值,将中学所学很快遗忘。也就是说,一旦外在的压力消失,外在功利主义目标达到,他们便不再有继续学习的愿望了。因此,在传授课程的时候应该注重语文的价值的传播和展示,使学生明白通过学习语文顺利地运用言语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并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目标不是掌握各种语法和语言规则,更不是升学的工具,而是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2)立足现实,适当激发内驱力的作用

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也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学习情况。因为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期望水准的主要成因,过高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必然会导致过高的期望水准, 不能诱发学习动机,反而有可能导致低能学生的自尊心的崩溃。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常用的方法有 “作业批改激励法”、“学习内容自选法”、“效果自我评定法”、“习题自编法”、“互助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有针对性的使用以刺激内驱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评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并把“评点批注”和问题讨论有机结合,也有的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困难设计“学案”,这些让学生让学生参与设计问题和练习的做法,对那些问题被选中的学生学习热情有很大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多种综合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和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使教育要求、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对知识的内在需求,主体性在自主性活动中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syzx.hebtu.edu.cn) © 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likeibm@126.com电话:0311-68098509 地址:石家庄市红旗大街民文巷1号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