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论坛 科研论坛

寻觅“活力”课堂的真谛

发布时间:2016-03-22 浏览次数:0

寻觅“活力”课堂的真谛

深圳中加学校 刘允琴

摘要:课堂教学的活力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学科模块的“味与魂”、教学设计的“度与序”、情境设置的“情与趣”、处理教学的“预与生”、课堂的“动与静”。

关键词味与魂;度与序;情与趣;预与生;动与静

作者简介刘允琴,东莞市“骨干教师”“先进教师”和“优质课评委”。曾参加“十一五”规划省级课题研究并获一等奖。数十篇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获国家级省市级。

有人云,“教学是一扇窗,是一种智慧的碰撞,是一场情感的对接,是一支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的火把,是一次痛苦而又快乐的精神之旅”。那么怎样点燃这把火,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焕发活力呢?笔者从具体课堂案例谈谈。

      一、模块现“味”,课堂主“魂”

影响课堂教学的最大元素是教师的观念,观念的更新才有课堂的更新。教学设计要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改理念,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同模块的特点,课堂上要体现出不同的“味”,教出不同的“魂”。

如, 《生活处处有哲学》一课的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采用了语文藏头诗的方式,以“哲·学·智·慧”打头,巧妙地揭示了“哲学的本义以及哲学的价值”,体现了教学的创造性和人文性;创设航海情境,通过“哲之门”“学之岛”“智之光”和“慧之港”四个环节,把抽象的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实现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时空对话环节的人物选择上,精心挑选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乔布斯、毛泽东、苏格拉底、老子,体现了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的巧妙结合,这种设计体现了《哲学与生活》中哲学的思辨特点和生活中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学生哲学思想铸造和思维方式提升,也抓住了哲学教学的真谛。

      二、教学重设计有

新课改理念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依托核心概念,以知识板块进行整合设计,以知识的落实带动能力的提高,以能力的提升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和升华,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如,《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文化生活之初体验———文化生活之再判断———文化生活之终抉择”为三个环节。先体验感叹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现状、原因;再通过判断让学生知道文化生活中有喜有忧;进而采取措施进行正向引导,学生针对“爱情买卖:Yes or No?”展开辩论;最后做出最终抉择是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从整体上看,这些课以知识为依托让学生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知识纵向串联有“深度”;课堂创设情境材料以开拓学生视野,实现知识横向并联有“广度”;课堂上的活动让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有“梯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让学生学会知识及其生发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增长了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加快了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课堂也就有了“效度”。这些课的主线,采用板块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板块之间的过渡自然紧凑,教学思路清晰,结构构建合理,层次分明,环环相扣;设计的活动精而适量,设计的情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高,利于启迪、开拓学生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优化顺畅,可谓有序。

         三、以境动“情”,用景激“趣”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必须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们在“入境、明理、动情”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做到用“心”去参与、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享受生命的充实和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政治课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阳光雨露。

如,《价值与价值观》一课的教学设计,从回放《达人秀》呈现达人刘寅近八年的成长———从流浪歌手、餐馆服务员、支教老师,到达人秀选手的经历来品味达人故事,探寻人生真谛。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更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在活动中,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师生情感的碰撞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透视本质,进而塑造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行统一。

      四、预中有生”彰显个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教学要素都预设了,教学就不是一门艺术了。”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对教材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没有预设的生成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成的预设是徒劳的预设,是枯燥的教条主义,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师能捕捉住有效的生成时机的能力,同时也展示出独特的教学风格,才算有“生”有“色”。如,《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以古诗文介绍自己———南北差距———共同的汉字———文化创新的途径,整个设计过程用文化解读文化,无不体现文化“味”和“魂”,通过视频演示华夏先祖创造汉字“禾”的过程,说明社会实践是根本途径, 通过刘半农创造汉字“她”,来说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和博采众长的基本途径,通过“”和“MBA”的由来,开展辩论说明是要文化创新还是要反对的观点。在辩论中教师都巧妙地捕捉并利用有效生成的时机,很好地处理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生成,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生成,这样启迪学生的智慧,才使课堂“节外生枝,枝枝开花”。

      五、课堂要”,更需要

课堂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组竞赛、正反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活跃了,课堂变得有活力了!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同时,科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领悟和应用、学科知识的系统建构更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思、沉思、静思。如果“动”能够做到“搅动一帘春水”,那么“静”更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创设“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侄子来到中国感悟中华文化,自己做导游来介绍中华文化”的情境。第一环节,让学生出主意自己如何做导游?给学生充分时间阅读教材后思考介绍为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此时的“静”让学生了解知识、激发思维、培养能力,也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看似“静”却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第二环节,采用了“古诗吟诵广东和四川的不同特色小吃及不同的方言表达同一小吃、视觉感悟川剧和粤剧、舞蹈不同民族的特色”等“动”的形式表现博大精深的三方面;最后,视频展示“四川汶川地震”来感悟中华文化的力量,令人深深沉思于民族大爱中。这样“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不仅是思维的拓展,更是情感的升华。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多种元素交织的艺术。点燃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课霸”,学生不再做“看客”;教师不仅要念好“教”字术,也要研好“学”字经。教学是一门学问,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勤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让政治课焕发出活力。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https://syzx.hebtu.edu.cn) © 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likeibm@126.com电话:0311-87260009 地址:石家庄市红旗大街民文巷1号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